三塊厝・地方誌:三鳳中街的高鴻參藥行

《三塊厝・地方誌》走進老屋附近的社區與巷弄,我們用採訪的方式收錄三塊厝區域的人事物,一起看見三塊厝社區的一點一滴。後續,我們也在 #手繪旅居 計畫,認識擅長繪製場景人物與溫度的 吳沁頤 老師,我們也將會看見畫筆下的中街人物和溫度。

這次我們走入,從老屋步行約15分鐘可達的三鳳中街,人稱「中街仔」的三鳳中街,是高雄市三民區一條饒富歷史感的街道,鄰近三塊厝火車站以及幸福川(亦稱高雄二號運河),橫跨著建國路與中華路、自立路之間。三鳳中街是一條歷史悠久,現為販售南北雜貨的街道,也成為了高雄在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塊拼圖。
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
因緣際會之下,我們藉著老屋千歲里里長的介紹,認識了在其中經營高麗蔘、南北乾貨,在地經營40多年的高鴻參藥行,老闆人稱金姐(下稱金姐),金姐的好客與熱情也讓前來訪談的 #君編 印象深刻,究竟這間歷史悠久的攤子,從中街仔、到三塊厝、走到現在的高雄,經歷什麼樣的故事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紀錄吧!

照片由 Momo、思羽、健鑫 提供

關於高鴻參藥行的金姐

高鴻蔘藥行的金姐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
「我是在地人,從小住在港都,就是《港都夜雨》的港都,也是高雄市最繁華的起源地。小時候在這裡,都沒有離開過。」

從小在鹽埕埔長大的金姐,到三鳳中街已有42年。說著自己在高雄最繁華的港都生長,鹽埕埔充滿著小時候的回憶,記憶中是五福路附近百貨林立的繁榮街景,對高雄第一間百貨「大新百貨公司」,也留著深刻的印象。

小學讀河濱國小,但那時還沒有建國路橋,距離最近的只有很窄的橋可以從鹽埕過河到學校去。
印象中,以前建國路橋大家都叫他「難忘橋」1*,似乎是日治時期就傳下來的說法。

與三鳳中街的緣分

「後來,經常來到三鳳中街送貨,送到乾脆來這裡做生意。」金姐說自己從11歲就開始做生意,跟著別人學做跑單幫、取貨、做加工,做生意算一算下來,也有五十多年了。

三鳳中街在地店家 高鴻蔘藥行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
「我跟三鳳中街很有緣份啦!來著來著就定在這裡啦!」金姐眼神堅定卻靦腆地說,雖然很深的歷史可能不知道,但這幾十年的歲月、也足夠分享一些中街仔的故事,像是:

「三鳳中街是高雄的領頭羊!他也是有歷史記載的喔!」金姐津津樂道之前看到空拍三鳳中街的影像,附近街頭巷尾照下來就像是一條龍。地圖畫起來,中街仔剛好是龍肚子的位置。擁有在地特色的三鳳中街,無論經歷誰擔任高雄首長,都十分關注三鳳中街的攤商的需要與發展。據說以前公車、什麼車都可以進來中街,後來才逐漸改變成為現在的樣貌。

三鳳中街有一個日治時期就有的 三塊厝火車站 ,以及說到 三塊厝地名由來 是因為有三個姓的人,分別是王、鄭、蔡,這三人來到此地開墾、因此為名。還有鄰近有許多與「三」字頭有關的命名,像是供奉太子爺的三鳳宮三民街三鳳中街,都是出名的附近景點。

三鳳宮

「太子爺神威顯赫,幫忙在地的子子孫孫都不錯,我都叫太子爺叫太子阿公。」說到三鳳宮的太子爺,金姐分享附近居民與攤販的主神都是三鳳宮的太子爺(中壇元帥哪吒太子),幫助這裡的子子孫孫都很不錯,三鳳宮的管理與傳承也以在地視角傳承下來,因此也成為在地信仰的中心。以前三鳳宮的舊址也在建國三路那裡,後來也才搬到現址河北二路的三鳳宮。

最早三鳳中街的組織

約莫40年以前,還沒有發展協會時,中街仔的初期組織叫做「三鳳中街聯誼會」,聯誼會定期向中街攤販收取基金,用以過年辦活動的交通等所需費用。

原先是金姐的先生擔任理事,一路參與下,因為進駐資歷深、做事負責、熱心、細心,因此金姐也被各攤販推舉出來成為發展管理協會的總幹事。

「事情承擔來就要做,我就是這樣的人。」金姐過去身為代表,投入心力經手中街大小事務、齊心關心中街的發展,雖然目前已退居幕後,來訪期間,仍然見許多攤販與公部門的首長,走過《高鴻蔘藥行》依舊與金姐問好、話家常。

攤販好厝邊

「我很喜歡這裡的老闆們,我們都很團結。」金姐肯定同樣身為老闆的鄰居攤販,雖然這些攤販來自臺灣不同地方,但是來到中街仔,很多都是腳踏實地、個性純樸的人。將賺到的錢存起來,留給下一代娶妻生子,將最好的留給孩子,看著爸媽從小辛苦工作,因此在中街長大的孩子也大多很乖、很聽話,有些也傳承下去。像對面的那攤已經傳到第四代了,做了80幾年了。

吳沁頤 老師用畫筆記錄下攤販日常
照片由 吳沁頤 提供

變遷下的中街商品

金姐向我介紹三鳳中街有賣的南北貨五花八門,有菜脯、高麗菜乾、金針花乾、香菇;也有後來發展的水產加工品,像是來自東港的櫻花蝦、澎湖的魚脯、鱙魚乾、小管,後來也有五穀、米、綠豆、紅豆、腰果堅果,到現在的糖果、餅乾。

這些商品流行的浪潮,也具有時代意義的。

像是,以前的人過得很困苦,只吃得起蕃薯乾、蕃薯籤、菜脯、菜脯米、豆乾、魚脯、魚乾,並沒有香菇這類的食品可以吃,到後來香菇成為落尾手2,更進階才出現水產加工品,像是魚脯、蝦米、櫻花蝦可以吃,這些商品退時3後又反覆流行、捲土重來的商品也很多。

像是海浪一般,一波一波把商品帶起來,
中街仔就是這樣起來,並帶著這樣的販售風氣走到現在的。

三鳳中街產品五花八門,也可以說是最早的無包裝商店呢
照片由 永續獅 Alice 提供
也有許多水產加工品,還有過去辦桌時非常珍貴的各類食材
照片由 Momo、思羽、健鑫、#君編 提供

識貨才懂的高級藥材

「懂得吃這個的人是正港的!識貨!」高鴻參藥行主要販售正官庄的高麗蔘,屬於非常高級的藥材,有賣整條、也有賣整片的。在2、30年前中街仔的發展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,大概在前總統李登輝時代,買氣非常旺,在有聲望的官員、老闆間,都是送禮自用兩相宜的熱門商品。

「現在賣這個肚子要合起來。」在時代演變下,過去懂得吃高麗蔘的人為固定客群,現在年紀也都很大了。現代人也少有這樣的經濟考量與食用習慣,因此購買的人也很少了。雖然目前因應現代食用與消費習慣,許多已經改為人參萃取液,不過作為高麗參直營店的金姐說道,曾赴韓國進修學習,也更認識到自己進口的高麗參雖然不便宜,卻更能讓消費者能夠看見品質的重要性

架上擺著價格昂貴的珍稀進口藥材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
攤販甘苦談

過去小販時常聽到「童叟無欺」,能得知誠信是做生意非常重要的事情。金姐聊到現代做生意更是要面面俱到,很多市場上議價,形形色色的交易模式都有,現代人溝通的方式也一直在轉變。金姐分享過去感受過去買賣方之間如同跳探戈的彈性與人情味,到現在線上網路銷售的各種眉角。

「時代走到現在,一定要改變啊!」金姐說著時代變遷,中街也在時間的推移下,尋求這個時代更能夠生存下去的方法,以符合現代人的需要,吸引人們能再走進三鳳中街。生意很好的時候,金姐的攤上曾請了五個人來協助,現在生意不如以往,日常僅剩下自己與女兒在顧攤。

實地創作的美好!
照片由 吳沁頤 提供

金姐聊到原因是因為量販店、超市四起,也連帶影響民眾對日用品食材的採買管道移轉

隨著年代移轉,雖然日常採買習慣改變,不過一年到頭總有一個時節是依舊留存的,那時候的中街仔內總是摩肩擦踵、人潮絡繹不絕。

「臺灣人過年一定要來三鳳中街!」——那是過年在三鳳中街所匯聚的年味與在地熱情。

三鳳中街在過年期間充滿年味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三鳳中街也會在過年期間掛上象徵喜氣的燈籠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
關於傳承

「我這個年代的人讀書的時候尊師重道、出社會對社會有貢獻、對父母也重孝順,就算以前環境很苦、我們也努力給下一代,我們所能給最好的。」白手起家的金姐小時候家裡窮困,也沒有在做生意,也沒辦法念什麼書,非常年輕就出來賺錢,自己摸索著做生意、學著談吐、靠自己出去闖,縱橫幾十年。

《高鴻蔘藥行》是金姐租下來的攤位,一站這裡、也30多年,大女兒也在這裡落地出生,是名符其實、中街長大的小孩,一路陪著媽媽走過擺攤的歲月。

三鳳中街當中要開中藥店販售中藥需要考試通過、核發證照,金姐是有牌照的中藥販售商,隨之這位女兒也接下媽媽的衣缽,也考到了相關證照。

不平凡的心願

「中街太熱了,期待空氣好、溫度舒適宜人,像在逛百貨公司一樣,讓攤販擺起來舒服、逛街的人也舒服,就是我的心願。」

「我可以說整輩子,都在這裡了,真的是規世人(一輩子)。」約莫在民國4、50年代出生的金姐聊到自己現在的夢想就是退休,像一般退休的人一樣去外面走走、去泡溫泉、可以到處遊玩就是最棒的事情。聽起來是很平凡的念頭、但在金姐的口語間也說到放不下攤位的原因,原來是有著「責任」的包袱——想著有一天能退休的金姐,也希望有一天真的能讓年輕人來接手,自己就可以放下心中的擔子。

說到小時候鹽埕的家、三鳳中街自己起的家、以及那個離中街幾條巷子三民市場附近給媽媽買的那個家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讀起來有期待有承擔也有無奈。

不過訪談下來,金姐在 #君編 眼中,有著民國4、50年代人富含正義感、對事情認真負責、堅毅的特性。金姐注入的這些歲月卻成為了家的肩膀,撐起自己的一片天。

照片由 #君編 提供

後記

採訪過後, #君編 不斷思索:攤販們在中街尋找的是什麼?
在資料梳理後,找到是——
做生意保生計、是留守那個年代的記憶,還有攤販間良性競爭、實際卻像家人般的日常歸屬感。

還有思索:民眾在中街尋找的是什麼?
再次整理後,在談話間找到了——過年的氣氛、團聚的期待,還有一年一年的祝福。

聊到這,我也看見金姐奉獻歲月在這裡的情感,是很鮮明且真實的。

也感謝 吳沁頤 老師帶來手繪的紀錄~在地創作的合作很美好!
照片由 吳沁頤 提供




三塊厝・地方誌

▎受訪:高鴻蔘藥行 金姐
▎訪談時間:2024.3
▎訪談/紀錄/編輯:賴彥君 #君編
▎手繪作品:吳沁頤
▎特別感謝:高鴻蔘藥行 金姐 、吳沁頤
▎主辦/合作單位:打狗好好橋工作室

  1. 應為民間稱的「南與橋」,請參考以下資訊:建國路上的愛河橋,為溝通三塊厝與鹽埕的要道,為愛河上帝做鋼筋水泥橋,日政府稱「川田橋」,民間稱「南與橋」,因為於陳中和的「南和興產業株式會社」(今家樂福愛河店)旁,故名。民國50年,在日治時代為了方便三塊厝與鹽埕的交通來往,於是建立川田橋,一般稱為南興橋;戰後國民政府改為建國橋,是愛河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。網路參考資料:https://web.sjps.kh.edu.tw/chnping/khrivers/43Bridge.htmhttps://tcmb.culture.tw/zh-tw/detail?indexCode=online_metadata&id=233301 ↩︎
  2. 閩南語,意思為尾端的貨品。 ↩︎
  3. 閩南語,意思為退流行。 ↩︎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